9月24日上午,2022年“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主题高端论坛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举行。此次会议由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主办、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近35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学术志和B站等线上直播平台云端相聚。 成都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清远,党委常委、副校长唐毅谦出席会议,社科处处长张学梅,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院长欧阳宏生参加了会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传媒研究院副院长谭筱玲主持论坛开幕式。 王清远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这些年来在纪录片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包括设立纪录片研究中心,出版《纪录片概论》《新纪录电影的影像建构》等专著,发表纪录片的学术论文数十篇。“‘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主题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也是对传媒研究院在纪录片领域长期努力的一种肯定。” 欧阳宏生致辞,他认为本届论坛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影视艺术学、传播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的思想资源,探讨讲好“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逻辑,具有深远的意义。 开幕式后,本届主题论坛正式举行。14位专家基于纪录片的理论研究、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多个维度发表了主题演讲。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广电全媒体蓝皮书常务副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评论专委会副主任杨明品在《当前纪录片发展态势和走向》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二年内共出台了三份文件,实施了“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极大地促进了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了中国纪录片的地位从边缘走向中心、配置从旁支进入主流、目标从培育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重构了纪录片创作格局,重塑了纪录片创作精神,建立了中国纪录片产业国有资金加市场资本的完整创作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从国际视野出发,以《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思考》为题,系统梳理了我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四个阶段,讲述了国外导演影片为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共同价值”“共同话语”“共同情感”以及“同频共振”四个国际传播关键词,为纪录片创作者做好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 创作了多部重大题材纪录片作品,九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五次蝉联中国金鹰奖纪录片特别奖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闫东以《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国家话语与国际表达》题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重大题材纪录片代表着国家话语,在国际表达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纪录片的选题是成功的前提,中国纪录片与国际的合作模式要找到文化共同价值,从而进入深层次创作实践和过程,对创新的题材做出独特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以《把中国故事讲成国际故事》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他阐述了当下国际纪录片传播的格局,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际传播品牌的发展方向,而后从国际传媒生态出发分析了适宜全球性传播的纪录片题材,并从人类共同价值观、跨文化语境、提高国际视野等多方面入手讲述了如何在国际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原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委会主席孙剑英以《新时代纪录片生存方式发生改变的观察与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纪录片原有的固定观众因传播平台和渠道分流而不断流失,但纪录片创作必须要直面挑战,创作理念要从“作品”彻底变换为“产品”,才能使传播效应最大化。她用《敢叫日月换新天》《一起上冰雪》《美食令》等热播纪录片来分析新时代传统纪录片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对纪录片创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以《从纪录片大国迈向纪录片强国的一个路径——关于构建纪录片小镇的基本思路》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他提出要构建中国纪录片⼩镇,从选题确认、跨界融合营商模式研发、拍摄制作、宣传推广、营销发行等多个环节形成纵向产业链闭环的产业集群,搭建纪录片价值跨界传播所带来的产业聚集平台,真正体现纪录⽚的传播价值。 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副总裁、东亚及东南亚区首席内容官魏克然以《Made in China for the World》(用世界的语态讲述中国故事)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他提出,创作在全球与本土范围内兼具影响力的节目,吸引年轻观众,可以采用区别于BBC、CNN、CCTV独特的非西方国际视角,非纪录片式的纪实类娱乐节目。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探索频道与中国媒体合作的纪录片《家有恶猫》《盛会》《勇敢者的征程》《再见南山》等案例来重点介绍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时所用到的世界语态及创新体现。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国家广电总局节目监管中心评审、中广联合会研发委员会副理事长王甫发表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深潜历史价值,激荡新的文化自信》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这部作品采用了新颖别致的影视叙事,为融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艺术坐标,让历史经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梁碧波发表了《做时代的记录者》的演讲。他指出,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旗舰,国际传播可先采用分区策略再从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他认为外宣以真实为基础,提出要重视电影节的举办、加深对纪录片的理解、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七个观点,为我国纪录片对外传播和当下教学理念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彭辉发表了《用纪实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他认为需要把握住纪录片的灵魂——“纪实”,指出纪实影像的现场意义是“我在现场”和“真实记录”。他还强调纪录片的纪实价值取决于纪录片是否诚实记录现实社会,最终纪录片的历史价值是为人类存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影像档案。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闫伟从近年“星光奖”获奖作品出发,论述了新时代电视纪录片精品化创作,提出近四届的“星光奖”获奖作品作为新时代以来电视纪录片精品化创作的典范,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体现出纪录片这一文艺形态承载的文明镜鉴与时代存像的使命与担当。 四川省广电学会社教文艺专委会会长、原四川电视台编务总监凌中发表了《BBC纪录片<习近平这五年>中主持人的功用》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纪录片中的主持人有助于丰富纪录片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更好地服务内容,指出学者型主持人(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主持能力的主持人)是高质量发展纪录片的一个标志。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刘广宇发表了《非遗影像的定义及论题域》的演讲。他从现象考察层面展示了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人类学纪录片、非遗故事片、传统节日晚会这四种非遗影像成果,从性质层面阐述了“申遗”专题片、非遗纪录片、非遗题材电影这三种影像的定义,并重点从非遗影像的媒介、功能、内容、形态四个维度进行了具体讲解。 华南理工大学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桂萍立足本地实际,对《以节展促进国际传播——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例》进行了阐述。她从中国纪录片节出发分析了纪录片的创作、市场以及产业链,并重点从中国故事讲述者、国际规则践行者、多元传播空间打造者和纪录片产业贸易推动者四个方面,讲解了节展如何服务“讲好中国故事”。 下午,两个分论坛在线上举行。分论坛分为“纪录片产业发展、区域文化及传播功能研究”和“纪录片视听类型、叙事表达及美学观念研究”两个主题,30余位来自国内外高校、电视台的青年学者、专家在会上发表并交流了学术观点。 本届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激发了青年学者、纪录片创作者更积极地投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