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下午,成都市优秀援藏干部人才先进事迹教育专场报告会在我校召开。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唐萍出席并讲话,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援藏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参加活动。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全体中层干部、全体党支部书记和师范学院师生代表近400人聆听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军主持报告会。 唐萍指出,报告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宣传我市优秀援藏干部、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励大家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助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她谈到,2001年教育系统开始对省内民族地区援建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教育系统启动实施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现在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已近尾声,成都市教育局把对口支援教育工作作为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着眼全局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相结合,坚持单项扶持和双向互动相结合,采取多项有力措施,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她还详细介绍了近十年赴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情况,充分肯定全市十八年以来对口援藏工作的成效,对全市援藏干部、教师的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希望大家在援藏干部、教师的感染下,不断锤炼政治品质和精神操守,自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感恩奋进的工作豪情、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忘初心,奋发有为,携手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贡献成都教育的力量。 成都市金牛区赴甘孜州石渠县援藏干部李明康,我校派驻石渠县新荣乡新荣一村的驻村干部、成大附属医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开铖,甘孜州九龙县沙坪职业中学支教老师陈怡,龙泉驿区派往甘孜县挂职教体局办公室副主任、民族中学副校长、龙泉驿区十陵中学副校长李勇先后做报告,讲述真实动人的扶贫故事。 一段视频介绍了李明康的援藏故事,从机关干部到“康巴汉子”,他在距成都1070公里外的石渠帮扶两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竭尽所能为村民办实事,手把手解决当地吃菜难的问题,熟悉当地交通状况,坚持严格的工作标准,用真情扶贫,驱车去最偏远的地方,几次差点掉进江里的经历也丝毫没有让他退缩,那辆车也陪伴他熟悉了石渠各地的交通,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排除万难,精准扶贫,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格绒村成了他收获的第二故乡。 作为一名医者,刘开铖最先想到的就是健康扶贫。海拔4550米的石渠县新荣乡新荣一村当地经济落后,百姓患有不少疾病,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积极为当地百姓联系医疗机构进行义诊,送右踝关节先天畸形患者到成都治病,带给他们重获生活的希望,帮助一村3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倾情藏区终不悔,不辞长做石渠人”。他说,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最后一年,我将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细致的踏实去努力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选择雪域高原,守护师者初心。结束一年支教任务后,陈怡又主动请缨第二年的支教,过程中她去家访偏远地方的孩子,一遍一遍地教孩子们不擅长的朗读,带着班级获得多项校级奖项,细心地给孩子们烧热水,建立班级银行,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品德。陈怡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着她的支教经历,她说,只有从爱出发才能春风化雨,让孩子们闪耀格桑花一般的笑脸,为边远地区的播种下希望。 《成都日报》曾评价李勇:“他没有塔公草原胡忠、谢晓君夫妇那长达14个春秋的惊人守望,他没有凉山州‘天梯学校’夫妻教师那长达24年的惊险守护。但他和他们一样,都有一颗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无比炽热的爱心。” 平凡中彰显伟大,伟大里体现平凡,四位主讲人生动感人的故事,平实朴质的讲述,让大家感同身受,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听众被他们平凡又伟大的扶贫援藏经历所感染。师范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胡静聆听讲座后谈到,援藏干部人才们面对困难不放弃,甚至经历亲人去世后仍毅然决然的坚持援藏,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师范学院2016级特殊教育专业刘鹏在听完援藏干部的报告后谈到,更加明白了自己作为学生也应坚守初心,在学习上更要做到艰苦而不怕苦。
(微信扫描分享)